老北京小药“避瘟散”背后的传奇故事亿兆超变传奇发布网

文章作者:好DNF发布网_HaoDNF.Com 发布时间:2025-05-09 02:16:47 阅读: 1

此人姓孙,名崇善,号三明。孙三明的爷爷叫孙振兰,祖籍山东省招远县,是当地有名的郎中(中医大夫)。

闻“避瘟散”特别有意思,不是把药对着鼻子直接闻,讲究的主儿,闻“避瘟散”像闻鼻烟那样,打开盒盖儿,张开拇指和食指,做出一个八字形,把盒里的药倒在“虎口”上一小撮,然后在鼻子下边抹个“花蝴蝶”,闭口深吸一口气。哎,就闻这么一鼻子,您会觉得一股凉爽之气沁人肺腑,身上顿时觉得痛快、舒坦。这就是“避瘟散”的“神功”。

说起“避瘟散”,上岁数的北京人一准忘不了这个小药。它属于闻药。谁有个头疼脑热,花两枚铜子,买盒避瘟散闻闻,顿时会觉得神清气爽,“瘟”病跑了一半儿。所以,那会儿的人家里一般都备这种小药。

这也是一味提神醒脑的小药,但仁丹是日本人发明的。您看过反映抗日战争的老电影,就会知道当年在中国的城市乡村,到处贴着日本仁丹和宝丹的广告画,上面有个头戴黑礼帽、翘着两撇八字胡子的东洋人头像。没错儿,就是这种广告画,不过,这种广告宣传画并不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以后才有的,早在清末民初,许多日本的药品就已经开始倾销中国,当年也贴得北京的街头到处都是。很多人看得多了,也就见怪不怪了,但这些广告画却惹恼了一个老北京人,谁呢?

清乾隆末年,孙振兰摇着响铃,来北京闯荡,靠着自己的医术和精明,他在前门外大街长巷头条,开了一家门脸不大的药铺。这个小药铺除了丸散膏丹之外,还卖当时颇为流行的闻药,买卖不大,生意还不错。孙振兰信奉老子的《道德经》,讲仁义,卖的闻药虽然价格不高,但在原材料的炮制上却精益求精,一丝不苟,所以直到老人家去。

老北京装“避瘟散”的盒也有意思,盒有一元硬币大小,形状是锡制的八角形扁盒,小巧玲珑,携带方便好私服123发布网。盒里是个小纸袋,“避瘟散”是装在这个纸袋里的,纸袋上印着个慈眉善目抱着八卦图的道士像。

图文推荐